联系我们
1913年,韩先楚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从小就历经生活的磨难。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贫困与压迫如影随形,韩先楚的童年没有丝毫的轻松与快乐。他小小年纪就开始为生活奔波,给地主放过牛,跟着师傅学过篾匠,甚至还到武汉做过短工 ,尝尽了人间的艰辛。
1927年,黄麻起义的烽火点燃了革命的希望,14岁的韩先楚毅然投身其中,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还当过乡苏维埃土地委员。1930年,他正式参加孝感地方游击队,就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韩先楚从一名普通的游击队员做起,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
他先是担任独立营、团排长,在黄陂、孝感、罗山地区开展游击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1933年,他所在的独立团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韩先楚历任224团副连长、连长、营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4年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韩先楚所在的部队多次担负冲锋突击、破阵歼敌、夺关开路、堵截追兵的艰巨任务。在独树镇战斗中,红25军遭遇了军的猛烈阻击,形势万分危急。
韩先楚带领部队奋勇抵抗,他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员跟我来!”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为部队开辟了一条生路。
1934年11月28日,红25军在方城拐河镇东北孤石滩通过澧河时,遭到了上万敌军的追击和夹击,敌军还控制了澧河西岸部分高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先楚奉命强渡澧河,他率领部队奋勇冲击,打退了与他同时抢占澧河西岸一个高地围寨的敌军,控制了至关紧要的制高点,以猛烈的火力压住了敌人,掩护了军直属队和后续部队渡过了澧河,成功摆脱了追击的敌军。
这些战斗的胜利,不仅展现了韩先楚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在部队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他的勇敢和坚韧,激励着每一位战士,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
1937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韩先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韩先楚担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随后又出任689团团长。在这一段时期,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韩先楚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他带领部队奋勇杀敌,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4月,在的领导下,韩先楚率689团与晋东南兄弟部队组成“路东纵队”向冀南挺进,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
冀南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区域之一。韩先楚深知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在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韩先楚充分的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他组织部队进行了多次战斗,攻克了许多日军据点,扩大了根据地的范围。
同时,他还注重团结当地的抗日力量,与地方武装和群众紧密合作,共同抗击日军。在他的努力下,冀南抗日根据地逐渐巩固和发展壮大,成为了华北敌后抗日的重要力量。
1939年,韩先楚担任115师344旅副旅长、代旅长,1940年4月,又出任新3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在这期间,他率部参加了邯长战役和多次反“扫荡”作战,与日军进行了频繁的战斗。在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他的指挥如臂使指,灵活多变,常常能够出其不意地打击日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1941年3月,韩先楚回到延安,先后在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学习,并随军事学院高干队调到中央党校参加整风运动。在延安的最近一段时间里,他不仅逐步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还对过去的战斗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为他未来的军事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先楚奉命率领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一大队到达东北,开启了他在东北战场的传奇征程。
1946年2月,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第4纵队副司令员 ,在这里,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1946年5月,为了牵制军兵力,迟滞其向北满的进攻,韩先楚主动请战,建议选择驻守鞍山、海城的敌184师为攻击目标,发起鞍海战役。
5月24日拂晓,在他的亲自指挥下,4纵主力很快肃清鞍山外围之敌,随后采取大胆穿插、迂回的战术迅速占领了鞍山市公署大楼,全歼鞍山守敌。紧接着,部队南下连克营口、大石桥,直逼海城,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突入海城东门,以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配合,迫使海城守敌第184师师部及552团在师长潘朔端率领下宣布起义,开创了东北军战场起义的先例。
此役,辽东军区部队共毙伤俘军3300余人,争取其2700余人起义,在东北战场首创了以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歼军1个师的战例,有力地打击了军队的嚣张气焰。
同年10月,韩先楚又参与指挥了新开岭战役。战役前夕,由于发现敌兵力增加,第4纵队部分领导对打与不打一时决心难下。这时,韩先楚率纵队第10师从200里外日夜兼程赶回,力主下达战役决心。
战役中,在我军屡攻不下且部队伤亡很大,敌我形成僵局之际,有的领导干部已经认为取胜无望,打算撤出战斗。韩先楚却力排众议,他鼓励大家说:“现在我们艰苦,敌人比我们还需要艰苦!”
他还向指挥部建议,把纵队的各种火炮统一组织起来,用榴弹炮与迫击炮射击山后的敌预备队,用野炮和山炮压制山头上敌堡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突击队强攻。
经过半天决战,胜利结束战斗,全歼号称“千里驹”的第25师,总计歼敌8000人,俘国军少将师长李正宜以下5000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这次战役在东北战场首创在一次战役中全歼军一个精锐师的战绩,保障了辽东党政军民战略转移,夺得了我军四保临江的准备时间,因而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辽东军区的嘉奖,亲自起草嘉奖电报。
1947年9月,韩先楚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到任的第三天,他就与纵队政委罗舜初率部参加东北战场上的秋季攻势。
当时,3纵的任务是歼灭军第53军116师。在作战会议上,对于作战方案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政委罗舜初主张采取逐次进攻战术,由东向西,以主力先歼灭西丰、头营子之敌,再攻威远堡,这个战法相对稳妥,但有可能打成击溃战;而韩先楚则坚持直接攻打敌人心脏地带威远堡,采取“掏心”战术,以主力2个师长途奔袭120公里,直接攻击威远堡,调动西丰、头营子之敌回援,便于在运动中歼敌,虽然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但有可能全歼敌116师。最终,上级批准了韩先楚的方案。
9月29日黄昏,韩先楚率3纵7师、9师从东丰驻地秘密出发,开始奔袭威远堡。部队冒雨昼夜强行军,一路避开沿途村庄,严密息。
10月1日凌晨,3纵突然包围威远堡。经过准备,于下午14时发起攻击,经19个小时激战,敌116师师部及1个团被全歼,其他各部也被消灭在突围途中,敌师长、副师长、参谋长等悉数被俘。
此役,3纵共歼敌8174人,解放了开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摧毁了中长铁路东侧军防御体系,控制了长春至沈阳之间的铁路线,打通了东满解放区和西满解放区之间的联系,迫使军龟缩在中长铁路干线的沿线城市里,陷入孤立被动之中。
奇袭威远堡是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成功战例之一,韩先楚“旋风司令”的美名从此开始流传,所部也因行动迅速、屡出奇兵、攻无不克,被称为“旋风部队”。
1947年3月下旬,敌又由吉林、长春、察南拼凑了14个师(计10万之众)的兵力,分三路向临江地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第四次进犯。
当时,辽东我军4纵队有两个师在敌后坚持,正面只有4纵队1个师和3纵队3个师不到14个团的兵力,敌我对比形势甚为严重。南满分局决定组成前线纵副司令韩先楚为正副指挥。
韩先楚主张先打敌中路主力美械装备战斗力较强的蒋嫡系89师加54师的一个团,而3纵领导则主张先打敌中路侧翼装备较差、战斗力较弱的云南部队暂编20师。
最终,上级采纳了韩先楚的方案,并决定由他为主,统一指挥3纵队作战。4月3日晨6时,我军向被诱进红石砬子之敌发动猛烈进攻。经10个小时激战,全歼敌13军89师和54师162团,首创东北战场上一仗全歼敌一个整师又一个整团的范例,且敌我伤亡比例为惊人的14比1。
其他各路敌人见89师被歼,纷纷撤退,敌第四次进犯临江的行动被粉碎,从此扭转了南满敌攻我防的局面,东北战场上我军开始转入反攻。
韩先楚在东北战场的一系列辉煌战绩,让他成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旋风司令”,也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在这片黑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随着东北战场的胜利收官,韩先楚的战斗脚步并未停歇,他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征程中。
1949年4月,韩先楚担任第12兵团副司令员,率部一路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突破了军的长江防线,随后又参与解放武汉、长沙,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底,按照关于早日解放海南岛的战略指示,韩先楚被委以重任,负责指挥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当时,防守海南岛的防卫总司令薛岳收容整编了军残余部队及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配备50艘军舰和30多架飞机,构建了由海军、空军和陆军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号称“伯陵防线” ,妄图凭借琼州海峡这道天险,负隅顽抗。
而我军面临着诸多困难,金门渡海作战的失利让大家心有余悸,部队缺乏渡海作战经验,没有海空军配合,渡海工具也绝大多数都是木帆船,这无疑给作战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同时,根据当地水文气象,每年只有正月到清明期间琼州海峡是北风或东北风,渡海最为有利,一旦过了谷雨(4月20日)就是南风,南渡就是逆风,跨海作战难度会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能否如期解放海南岛,上上下下都提出了不少疑虑和担心。但韩先楚却有自己的判断,他深知解放海南岛的战略意义重大,绝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他亲自走访船工渔民,多方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掌握地形水文、海情敌情、渡海作战规律,带领部队苦练渡海作战本领,主动做好战役准备工作。
在作战会议上,韩先楚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渡海作战行动要赶在风向改变之前进行。他指出:“我们的渡海工具绝大多数都是风帆船,要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如果在谷雨前的5天内,也就是4月20日前不攻打海南岛,就要往后拖整整1年。”
他甚至要求大举登陆时随第一梯队上岛指挥作战,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决心 。
尽管作战会议最终决定5月底完成渡海作战准备、6月渡海登陆作战,韩先楚还是根据渡海作战现实情况,先后组织部队进行了几次“积极偷渡”,把一些先头部队提前部署到海南岛,为后续的大规模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0年4月16日晚上,韩先楚置个人生死和荣辱于度外,冒着极大风险,亲率第40军、43军4个师共3万关东子弟兵,乘坐400多艘风帆船从雷州半岛灯楼角起渡,跨海进击海南岛。在航行过程中,部队遭到了军炮舰的拦截,但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还击。经过一夜的激战,终于在次日凌晨3时冲破军炮舰拦截,在海南岛的临高角抢滩登陆 。
登陆后,韩先楚迅速指挥部队向纵深推进,与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士们发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势如破竹,接连突破军的防线军把红旗插到了海南岛最南端,仅仅14天,薛岳精心构筑的“伯陵防线”便在“旋风部队”的席卷下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海南岛宣告全部解放。
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胜利,是韩先楚军事生涯中的又一辉煌篇章。这一战役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战斗意志,也为新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以木帆船为主力渡海作战的奇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蔓延。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攻陷平壤后,一路向北疾速推进,直逼中朝边境,还时常空袭我国东北边境的部分城市,一时间,战火烧到了家门口,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出国前,韩先楚所在的第40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作为首批入朝参战部队,率先踏上了这片异国的土地。10月25日,在朝鲜北部的温井地区,韩先楚直接指挥第40军与南朝鲜军第1师狭路相逢。他充分的发挥“旋风部队”的战斗作风,快速接敌、迅猛穿插、分割围歼,迎头痛击敌人,打响了“出国第一仗”。
在随后的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第38军却因为在战役中没有按时达成目标,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严厉批评。军长梁兴初憋了一肚子火,发誓要在下次战役中一雪前耻 。
临津江防线是汉城的屏障,一旦突破临津江防线,汉城将无险可守。因此,突破临津江防线就成为了第三次战役的关键环节。韩先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39军116师,师长汪洋是一员猛将,他经过仔细侦察,发现临津江防线东段新岱至土井段虽然易守难攻,但敌人却轻视了该地段的防御,无论兵力还是工事都较西段薄弱。
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对他卓越军事成就的高度认可和褒奖。
此后,韩先楚先后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依然保持着对军事工作的高度热情和专注,致力于加强部队的建设和训练,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调任司令员后,韩先楚面临着新的挑战。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国防建设任务艰巨。他不辞辛劳,深入调研,根据当地的真实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国防建设规划。他注重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积极推动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使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的离去,让人们深感悲痛,但他的功绩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韩先楚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威震敌胆的开国上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勇往直前,不懈奋斗。